精心打造休闲旅游低碳出行示范基地
□记者 邱月兮 十年赛事,十年积淀。 十年,自行车赛事逐渐成为崇明的一张“体育名片”。 下一个十年,崇明自行车赛将如何发展? 不久,一个涵盖发展目标、发展战略、发展重点等六大版块的《环崇明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发展规划(2011-2020)》即将出台,其内容更详细、目标更远大。明确“大方向”,咬定“大目标”,崇明自行车赛发展的脚步将更加坚实、有力。 赛事:步入十年亮点频现 今年的赛事可谓亮点颇多。第一次经过崇明东部集镇、第一次走向市区、第一次进行大规模的人员器材转场、自行车赛在亚洲第一次穿越隧道、新华社第一次成为赛事东道主通讯社……细数多个“第一”,颇令人兴奋。据组委会透露,今年赛事主办方出动了将近2000人次警力和7500多名志愿者,将安全保卫工作做到“细之再细”。 5月13日,为期五天的车赛圆满结束。14日上午,当县体育局器材保障科的老陈将30多辆租用的比赛队车“物归原主”时,他心中紧绷了一个多月的弦,终于松了下来。早在今年3月份,涉及器材保障的赛前准备工作就已经开始。制作各类标志牌、起终点拱门,盘点库存器材,完成线路勘察,搭建赛事现场休息棚……赛前放置好道路标志牌、做好起终点布置,赛后及时清点和回收相关器材和设备,这样的工作繁复、琐碎,但在自行车赛中,却又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。 今年世界杯赛首次走进上海市区,赛道经过中环高架、华夏高架,并穿越长达8.9公里的上海长江隧道,这在亚洲实属首次。赛道变化,筹备工作随之改变。其中,高架桥上“伸缩缝”的铺设,就是一个不小的工程。伸缩缝是指为防止道路由于气候温度变化而设置的一条构造缝。为防止自行车狭窄的轮胎陷入其中,保障车赛安全,器材保障科提供了40多条塑料垫,还为相关操作人员举行培训;赛事结束后,还必须赶在道路封锁解除前将塑料垫全部收回。 这些都是大赛主办方细致备赛的一个个微小缩影,也是车赛众多“幕后英雄”的其中一员。挪威高科技产品队教练卡尔·雷默告诉记者:“这是我第一次带队来崇明比赛,无论是这里的赛事组织、后勤保障,还是当地的天气、路况,都非常不错;特别是在比赛中看到崇明茂密的树林、美丽的海岸风光,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” 从2003年的全国公路自行车精英赛开始,十年间,赛事级别不断提高、关注度逐步提升,赞助商也纷至沓来。上海绿地集团、中国电信、361°,都是崇明自行车赛的冠名赞助商。“由于崇明自行车赛的受关注度越来越高,我们在招商引资方面的选择性也越来越多,赞助商的数量也逐年攀升。”县体育局局长龚耀飞表示,未来将会继续探索商业化运作模式,促进赛事走向可持续发展。 规划:体旅结合打造精品 眼前的这一份《环崇明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发展规划(2011-2020)》,已经修改了十几稿。这份《规划》从策划、筹备到完成,耗时一年。对于十岁的自行车赛来说,这是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。“公路自行车比赛不可复制,如果年复一年、届复一届、毫无新意地循环反复,就会失去关注度、失去市场、失去生命力。”原中国自行车运动协会副主席田俊荣也参与了《规划》的制定。 《规划》提出,通过多种资源整合,发挥环岛赛的品牌辐射功能,将崇明岛建设成为集“休闲运动、体育旅游、低碳出行、运动文化”于一体的低碳出行示范基地。根据《规划》,未来十年,环岛赛将分为三个渐进阶段。2011年-2015年是完善阶段,这个阶段将在原有崇明赛段的基础上,探索崇明与其他地区联动办赛的模式;第二阶段从2016年-2018年,是赛事的提升阶段,全力打造环崇明与其他地区联赛;第三阶段从2019年-2020年是成熟阶段,通过强化办赛、参赛条件,使之成为世界最高水平的自行车赛事。三个发展阶段,任务明确,脉络清晰,描绘出一幅崇明自行车赛发展的美好前景。 公路自行车赛不仅仅是一场比赛,更是一次集体育、旅游、娱乐、环保为一体的“嘉年华”。以最为著名的环法自行车赛为例,赛程3200公里,耗时长达3个星期,现场观众达到1500万人次,赛事把法国的自然风光、人文景观和体育竞技紧密结合在一起,让世界各地的游客流连忘返。 未来十年,除去在赛事线路设计上有所突破外,还将发展自行车运动休闲旅游,利用崇明沿江依海的区位优势,将自行车休闲旅游产业与湿地、森林、生态农业等独特的农业资源相结合,以自行车运动促进崇明旅游业发展,打造“自行车运动的天堂”。同时,形成覆盖全岛的骑游路线网、建设对自行车友好开放的路网系统、完善骑游设施和服务体系等内容也列入规划。通过环岛赛的引领,打造旅游观光-宾馆餐饮-特色体育文化娱乐消费-休闲养生服务产业链和训练基地服务-赛事服务-设施装备服务产业链,扩大崇明的体育文化及自行车文化的影响力,给崇明发展带来新的动力。 |